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2014金門采風─古厝、鸕鶿之旅 part 1

2014/11/15~23放九天連假,原本考慮出國到中國大陸─麗江,無奈眾多姊妹們擔心,讓我自己也失去信心,想說日本今年也去過了,不想再去,無意間在電視新聞的下方跑馬燈看到金門采風─古厝、鸕鶿之旅,立刻報名,雖然是候補,還好有補上

當然在此還是要簡單介紹一下金門的歷史
金門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滄浯等名。
史書出現金門的記載始於晉朝,當時因為外族侵略(五胡亂華),皇族被迫遷移,人民也因避難而東移或南遷,其中蘇、陳、吳、蔡、呂、顏等六性的家族,渡海來到此地。
到唐代官方指派「牧馬監」陳淵渡海到島上牧馬,當時有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12個姓氏的民戶跟隨陳淵來此定居,是金門島被官方利用的開始。
明代負責福建防移地江夏侯周德興,除了在浯洲(金門的古名)構築城垣強防禦外,更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期許,將新建的城垣命名為「金門守禦千戶所」,一般稱為金門城,金門也就成為這座島嶼的名稱。民國四年(1915年),金門始設縣治。
20世紀初金門島的子民被貧瘠與戰亂所迫,出洋冒險,所以讓現今的金門建築非常多樣

【本部落格資料來源:金門縣觀光旅遊網http://tour.kinmen.gov.tw/chinese/
                                       各地說明牌;
                                       陳隆盛解說員辛苦及詳盡的解說;
                                       驚奇100遊金門,2011.03金門縣政府編印;
                                       古蹟入門,1999.12.10,李乾朗、俞怡萍合著】


搭上飛機前往金門去囉!


下飛機直奔午餐,先顧好五臟廟,才有力氣玩耍
首先品嘗的是金門有名的山西拌麵

因為當時時空背景:十萬大軍入駐,且食材缺乏,加上年輕人易餓,所以當地居民發揮創意,將炒到入味的高麗菜澆在白麵上,又怕阿兵哥營養不夠,在麵下面放一顆雞蛋。名為山西拌麵是因為在山西聚落










吃飽喝足了,首先來到山后民俗文化村

山后聚落是金門保留最完整的古聚落房舍,為山后民俗文化村,乃清光緒2年(1876年)旅日僑領王氏父子建造給族人居住的華屋,包括16棟二落大厝、一棟三落大厝及1棟王氏宗祠,當地習稱的“十八間” ,當時特聘唐山師傅施工建造,歷時25年完工。至今古厝仍大致維持舊貌,為金門傳統民居的代表。

金門傳統民居,一般人認為「金門古厝」,其屋脊的營建方式,有燕尾式的「翹脊」和馬背式的「圓脊」;以營建的形制來分,有一落、二落、三落及護龍、突歸、迴向等,深具傳統 建築語彙
金門傳統聚落多為「梳狀佈局」,建築群有著一致的朝向,工整對齊,結構清晰,除具有良好通風、氣候調節功能外,配合隘門的設置,更具備共同防備的功能。

 
 
 
看到在屋簷尾端向上翹起的,以前匠師都稱為〝翹脊〞,現在則稱為〝燕尾〞,它的尖尾朝向避免向天或向地,否則會如同弓箭「射天射地」,射天對神明不敬,射地對屋主不祥,招致運勢低落
 
 
村中有一學塾,坐西朝東,面對日出大海,故取名為「海珠堂」
前方的半圓水池─泮池
可參看
吳冰兒部落格:台南古蹟漫遊prat2~~~孔廟http://phoebe824.blogspot.tw/2013/10/part-2.html
 
 
海珠堂
 
海為屏
珠照座
 
 
山后中堡中書第(大夫第)
此間的主人其官至「清中議大夫」,故於建築後落「中書第」匾額乃因此而來。此棟建築為十八間厝中最後興建,相對於用料之講究與裝飾之手法,已達顛峰
 
 
 
這是古代儲藏室
古代沒有冰箱,地下較為潮濕陰涼,可以保存食物
 
 
 
古厝在裝飾上都會取其諧音或意,來表示吉祥
這一幅據說是經典,不過我不太記得了
有帥旗、石榴、佛手瓜…,代表祈求富貴、平安、福壽、多子多孫
 
 
這間好像是家廟
 
 
古人對於自然萬物都比較疼惜,會在牆上突出一部分,讓鳥可以站立休息
 
 
瓦花
這是古人建築的智慧,將瓦片矲好,既美館,有可達到防盜的功能
(因為盜賊如果翻牆過去,瓦花無法乘載太重會碎裂,而有聲響,使屋主有警覺)
 
 
 
 
 
 
 

接著來到慈湖賞鳥

慈湖與雙鯉湖相連,原為一片內海,昔駐軍於南山及湖下間築一道長達550公尺的慈堤,形成金門最大的鹹水湖,且與海相通,隨著潮汐漲落,慈堤外海的潮間帶及慈湖周邊經常可見水鳥群聚,湖畔的木麻黃樹林也是冬候鳥鸕鶿度冬的主要棲息地,秋冬時鳥況極為豐富,是賞鳥的絕佳去處。
鸕鶿是金門的冬候鳥,每年10月飛抵金門,隔年3月離開
 
 
雖然無法將鸕鶿拍下來,可是在慈湖觀鳥時,正是鳥歸巢時,也是夕陽西下的時候,非常漂亮
 
 
 
軌條砦
金門的海岸線大多為坡度平緩的沙灘,容易被敵人趁潮水搶灘登陸,所以利用火車鐵軌,裁成一截截的鐵柱,呈50度角安置於水泥灌鑄的方形底座上,尖端削成銳利狀,大小約2公尺,成排狀放置於海灘上,可有效防止敵人船隻搶灘。
 
 
 
不知道是什麼生物的足跡
我想應該是鳥來覓食吧,這裡超多寄居蟹的
 
 
 
每一隻都是寄居蟹
 
 
 
 
 
 
 
 
 
 
 
 
 
 
接著到珠山聚落報到,大家準備入住民宿囉
珠山是一傳統寧靜的小聚落,村人皆姓薛,聚落形成迄今已歷650餘年。其地理中為大潭,背倚雞庵山(珠山),周邊山丘環護,以薛氏大宗家廟為中心,所有建築均面向大潭,為聚財生氣的風水寶地,與其他聚落不同,沒有單一朝向
PS:有些照片不是珠山聚落的,但為了方便解說,所以放在一起(馬背山牆的部分)
         因為在此住二晚,所以照片是陸續照的,不是同一天捕捉的
 
 
 
珠山聚落的大潭
 
 
 
 
 
 
 
 
 
 
古厝的屋脊有二種
一種為〝燕尾脊(翹脊)〞─屋脊兩側彎曲翹起上揚,如燕子尾,多用於大戶人家或官宦人家
另一種為〝馬背脊(圓背)〞─屋脊兩端不起翹,形成拱起如馬背般的圓形山牆,多為一般民居
  馬背的造型多變,根據五行
  圓形─金((線條圓滑的單弧狀)
  直形─木(比較陡直的單弧狀)
  曲形─水(由三個圓弧構成,有如水波起伏)
  銳形─火(由多個反曲線形成,有如燃燒ˇ的火焰)
  方形─土(頂部成平頭狀)
 
 
此為燕尾脊,旁邊漂亮的脊墬
 
我個人很喜歡這些脊墬,每一家幾乎都不一樣
 
 
 
另一個漂亮的脊墬
 
 
 
這就是馬背山牆囉
雖然是一般民居,可是這脊墬也是很美滴
一般見到的大多是這種圓形的



層層疊疊的馬背
 
 
 
水形的馬背山牆
 
 
 
土形的馬背山牆
據說土形的馬背山牆多用於廟宇


將軍府
此為薛師儀的的故居,薛師儀為金門唯一擔任過金門總兵職務的人

有一塊總戎的匾額掛在薛家家廟中



隔天早起一定要來珠山走走
珠山昔日稱為〝山仔兜〞
這個公園不大,可是有松鼠在玩耍



從山兜仔公園往下看
剛甦醒的珠山聚落


接受溫暖的陽光照拂,這時是最適合散步的時候



廟宇上屋脊上的螭吻
龍生九子的其中一子,可參看
http://phoebe824.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18.html



雕刻豪華的門神



特別的門環,一般看到的都是獸首,第一次看到〝囍〞字



將下來正式介紹我們的民宿─慢漫民宿~~聽風館



大門進入有一個屏風,我想它的功能可以阻隔外面的視線,保有隱私,另一方面可以阻隔寒風


進入前廳後有一個小庭院

如果一家人來,晚上可以在此聊天、看星星
另外正廳裡有許多書可以瞭解金門



這是我跟韓姊二晚的閨房



非常現代的浴廁



民宿主人還準備了沐浴用品及乳液
且都是家庭號,不怕你用
(我住飯店或民宿,最怕用小包裝的洗髮精,因頭髮多,常覺得不夠用)




第二天的早餐(第一天忘記拍了)
還不錯,可是有討厭的香菜,所以吃不多



第二天晚上在房門外發現一隻蚱蜢
剛開始它可能被我嚇到,後來還慢條斯理的梳理它的觸鬚



因為是古厝,所以有一些階梯,民宿主人也很貼心,怕我們晚上絆倒,所以都會在階梯上放一盞燈,提醒我們













報到完,吃完晚餐,來逛後老街(後埔小鎮)


1832年設立的中藥店
哇!快200年的老店了


邱良功母節孝坊
 立於清嘉慶17年(1812年),為表揚浙江水師提督的母親許氏,堅貞守節28年,撫育他成為國家棟梁
在上方還有一塊聖旨碑─古時設立旌表牌坊必須皇帝下旨批准,所以聖旨碑幾乎是旌表牌坊必有的配備


很可惜,我們白天無法再來一趟



另一面


第一次看到彩色的石獅子

在邱良功母節孝坊柱腳共有四對石獅子,其中一隻獅身彩繪,頭戴花彩,與其他石獅子不同。相傳是邱良功母親許氏的化身,被奉為石獅仙姑的彩衣母獅,被當地居民視為守護神



金永利菜刀
根據解說員:一個宣傳彈可製作約60把菜刀


模範街
民國13年由金門商會會長傅錫琪集資興建,街貌兼具日本大正風格與洋樓之美。街道兩旁皆為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洋樓,第二進為閩南式建築,外觀整齊、古典,雅致,極富建築藝術之美,可以做街道的模範,故稱為模範街,為金門最具特色的老街






在這裡介紹一下金門高粱的由來
金門人喜歡米食,軍中的南方兵又不習慣吃洋麵,加上當時人口眾多,使金門缺乏米糧;金門駐軍初期每個月要向台灣購買10萬瓶以上的酒,但補給艦常受天候戰備影響而造成供給時多時少;金門原本植物不多,當時人口增加後,薪柴的消耗更大。於是胡漣將軍派員深入民間實地考察,得知金門的旱地適宜種植高樑,於是綜合自己家鄉陝西應用高樑的經驗提出結論:「河北山東人不是也沒柴燒嗎?種高粱,吃高樑米,燒高粱稭,金門應校冀魯」,於是鼓勵居民種植高樑,將收成的高粱拿來釀酒,供應駐軍及軍民所需 ,再用銷售高粱酒的錢,向台灣買米作為居民日常的糧食,收成的高粱桿又可當薪柴,這下同時解決缺乏燃料、米糧的困難


大部分的高粱田都已收割,只有零星的高粱,還好有看到


喝金門高粱是有撇步的
喝金門高粱的18字口訣:蓮花指,輕舉杯,深入喉,舒展眉,重擲杯,讚好酒
這是一口杯,金門人都用這個杯子喝高粱,為了怕大家不知道比例,所以我只好犧牲一下,用我的玉手來當比例尺,高度約我的二個指節,大概3~4公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門的路燈結合了閩南建築、金門高粱
有機會到訪時,不妨抬頭看看















 夕陽西下,在大武山據說是全金門為一為有路燈的地方,所以必須盡快下山

打道回府休息去,結束第二天的行程











【本部落格資料來源:金門縣觀光旅遊網http://tour.kinmen.gov.tw/chinese/
各地說明牌;
陳隆盛解說員辛苦及詳盡的解說;
驚奇100遊金門,2011.03金門縣政府編印;
古蹟入門,1999.12.10,李乾朗、俞怡萍合著】
相關連結:
2014金門采風─古厝、鸕鶿之旅 part 2 http://phoebe824.blogspot.tw/2014/12/2014-part-2.html
2014金門采風─古厝、鸕鶿之旅 part 3 http://phoebe824.blogspot.tw/2015/04/2014-part-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