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台南古蹟漫遊part 2~~~孔廟

大家因為下週的中秋節連假,今天(2013/9/14)努力上班時,我們因為無所謂的連假,所以還是維持原本的周休二日,既然放假就來出去給他逛逛
來到我很喜歡的孔廟,今天正好適合,雖然是周休假日,可是人潮不多,還有樂團表演,一邊欣賞古蹟,一邊聽音樂

先來一張孔廟地圖
【圖來源:遊台南 ~ 孔廟 - 盹龜雞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blog.udn.com

先介紹泮宮石坊

京城國子監,天子的學宮稱「辟雍」,四面環水,諸侯學府、地方官學,只能南面半水,故稱「泮宮」。
此泮宮石坊立於清乾隆42年(1777),知府蔣元樞重修孔廟時所建,由全洲採購花崗石,在當地雕造後,運到台灣組合。為出入聖廟的主要通道,不過日治時代為開闢南門路,將石坊與孔廟隔開。柱上楹聯為孔廟建築群中唯一的對聯,蓋無人敢於孔廟前賣弄文章

全台孔廟種只有台南孔廟有此設施

兩側對聯為

右:参雨大以成  時行物生無私化育
左: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


在右邊對聯第五個字不知為何被鑿掉了



在下午五點左右,泮宮石坊沐浴在夕陽下的模樣比在烈日下多了一份柔和




請注意看,坊頂中間有一葫蘆石雕,據說有避邪的作用







這應該是鳳凰吧!













另一面
這一面也有對聯

右:集羣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
左: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這應該是龍吧










東大成坊

接著穿過南門路,看到的是東大成坊,上方懸著「全臺首學」橫匾
 




下午約五點左右的景象





進入大成坊後看出來,還可以看到對街的泮宮石坊












永曆十九年(即清康熙四年,西元1665年),台灣榛莽初闖,鄭經之参軍陳永華提議建聖廟,設國學,以教化學子,舉行科舉,為國掄才,因而在承天府(今台南市)鬼子埔上,建置台灣第一座孔廟與學校「明倫堂」,也開啟了台灣的禮樂教化。1683年,清領台灣,設一府三縣,明鄭時期的國學成為台灣府學,規模逐漸完備,是全台灣最高學府,此乃「全臺首學」之名的由來。

下馬碑


 



在進入東大成坊前,有一塊石碑寫著〝文武官員軍民等至此下馬〞

花崗石質,縱163公分,橫36公分,滿漢文字對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奉旨設立於孔子廟之外,以示尊崇萬世宗師之道




進入東大成坊右手邊就是販賣部,這是販賣部門上的雕刻



接下來前往入德之門,不過在進入前,有一塊石碑

上面的文字看不懂,不過雕刻很漂亮,也很細膩












入德之門



在古代由各縣選送的學子,皆由此進入府學進修,入德之門的涵義為,要步入『聖域』及「賢關」,得從品德陶冶開始

「太學天下賢關,禮義所由出,人才所由興」聖域賢關意指此地乃學習聖賢之道之所在。



這三個入口使用仿木構造,於門楣處裝置石質門簪










進了入德之門,就進入了古代的學校─明倫堂

明倫堂

為台灣府學所在地,自17世紀以來一直式學子研習儒學之所,之所以稱「明倫」堂,表示所授者皆為倫常之故。正面隔屏上所書大學章句篇式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書法抄本,呈現儒學講求倫常、進學修德的實踐。



























大 學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在 親 民 , 在 止於 至 善。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 定 而后 能 靜, 靜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后 能 慮 , 慮 而 后能 得。 物 有 本 末 , 事 有 終 始 , 知 所 先後 , 則 近 道 矣。
古之 欲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國 ;欲 治 其 國 者 , 先 齊 其 家 ; 欲 齊 其 家 者, 先 脩 其 身 ; 欲 脩 其 身者 , 先 正 其 心;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誠 其 意 ; 欲 誠 其 意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 知 在 格 物。 物 格 而后 知 至 ,知 至 而 后 意 誠 , 意 誠 而 后 心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脩 , 身 脩 而 后 家 齊 ,家 齊 而 后 國 治 , 國 治 而 后 天 下平。
自天 子 以 至 於 庶 人 , 壹 是 皆 以 脩 身 為本。 其 本 亂 而 末 治 者 否 矣 , 其 所 厚 者薄 , 而 其 所 薄 者 厚 ,未之有 也 !

大成門

「大成」二字取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之語意。在傳統封建社會,教育室貴族的特權,孔子開啟了教育平民化之風氣,使得學術與禮樂教化可下達庶民,並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來教育其弟子,奠定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之基礎。故被清嘉慶皇帝譽為「聖集大成」


大成門平時只開側門,有重大儀典才開啟中門
每組門扇共有108個門釘(左右個54),因為9是陽數之極,9的倍數108更是禮制中最大者,以此表示對聖廟的尊崇及禮敬








大成門與一般廟宇的門不同之處:
1.沒有門聯─恐被譏為『夫子面前賣弄文章』,
2.沒有門神─子不語「怪力亂神」,
3.有門釘─門釘的作用為辟邪,有門釘必定為帝后之廟,如武廟、大天后宮等,
4.門檻較高,
5.沒有門環

大成門的門檻很高,原因可能為:
1.禮制上大成門需與大成殿齊高,因此將門檻加高以示敬意,
2.門檻提高,進入大成殿需小心謹慎,舉止端莊,以符合盛電莊嚴的氣氛,
3.防止小動物進入





門上的雕刻




抬頭也可看到許多美麗的雕刻

我猜測這是〝騶虞〞

騶虞
大成門屋簷四隅似虎的獸物,是一種義獸,不食生物,象徵「至信至德」,屬建築物裝飾之一種。


這應該是〝垂花〞

垂花
屋簷下懸垂在半空中的短柱,此末端雕成蓮花形式,主要的功用在於承受屋簷的重量,以及裝飾



在最遠的像魚的裝飾我想應該是〝螭吻〞

螭(ㄔ)吻(ㄨㄣˇ)
龍頭魚尾狀,性好望遠,故用於殿脊、屋頂等地方之裝飾物,有守望之意,因其屬水畜,故可以鎮殿辟火



抱鼓石
中門兩旁的石鼓,光華無飾,稱為「淨面鼓」

大成門共有六面抱鼓石,只有中門旁的是淨面鼓




在大成門前方廣場的音樂會












跨過大成門旁的石碑













大成殿



在大成殿的屋脊有許多的典故,以下一一述說



珠宮
正脊中央的九重寶塔,塔名「珠宮」,一般廟宇都有此物














在照片最右邊得筒狀物稱為〝通天筒〞
筒狀物稱為通天筒,原置於儒星門之上,現置於大成殿正脊,象徵孔子德配天地。另有一說,為秦皇焚書坑儒,士子為保存經書,將書籍藏於筒內,為紀念護書有功,故又稱藏經筒

鴟鹗
垂脊上成列的鳥型泥塑,是一種惡鳥,典故出自「翩彼飛鹗,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意思是聖人有教無類,德化及物,即使是惡鳥,也會感化歸來

人像
位在大成殿屋簷上,係為護神之作用

鐵剪刀,或稱壁鎖
指山牆兩側S型的鐵構件,主要作用為〝固定橫樑〞、〝裝飾〞與〝辟邪〞,而外型有T、S、W等形式,其中以T型最常見





銅鐸
屋簷四角各有一個銅鐸,除了裝飾外,還蘊含了天將以夫子為鐸,以振民醒世之意






在大成殿的短垣欄柱角角的稱為〝散水螭首〞
作用為洩水的孔道,又稱為鰲首,隱然有「獨占鰲頭」之意






石獅
環繞在大成殿的短垣欄柱上,共有8 隻,據說每隻的表情都不同,且有公獅也有母獅


大成殿內除了祀奉孔子外,還旁祀16位孔門主要弟子的神位,另外殿內還懸掛8位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及民國歷任元首(包含蔣中正、嚴家淦、將經國等)的賜匾
【清朝有10位皇帝,但只有8塊賜匾原因為;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在位時,台灣還未納入版圖,而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位期間,台灣已割讓給日本,故只有8塊御匾】





接下來往兩側逛,不過剛好孔廟內部在整修,所以有些地方沒辦法参觀

以成書院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二月,臺廈道陳璸大修孔廟,建文昌祠于明倫堂後,祀奉五文昌帝君。清代中葉之臺灣,府縣各聖廟崇祀孔子,皆設書院,春秋二季仲月上丁之日,釋奠以祭孔子,而設有禮樂局(此為官制,即官府管理)。臺南禮樂局之禮樂生皆以黌宮秀士習而司之。到清道光十五年(1835)因巡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鴻翱至孔廟謁拜先師孔子時感慨孔廟的禮樂器大半散逸毀損,於是集地方紳士協議修補,鳳山秀才蔡植楠提議設置聖廟樂局,不但可教諸生習奏樂、俏舞,亦可修補保存禮樂器,於是軍公員吳尚新、生員劉衣紹、蔡植楠等人,共同戮力捐獻巨資,創設樂局(此為民致,官制至此結束)。
以成書院辦理祭孔之釋奠祭儀,「釋」有設置之意,「奠」為奠幣、祭品,乃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現牲、酒等祭品,以對孔子表示尊敬之意。
清光緒十七年(1891)工部郎中職員陳鳴鏘憫我文廟聖禮雅樂之將淪,為禮固不得有失,發起整頓,重振文廟禮樂,取名「以成書院」,蓋取「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釋如也。以成。」,亦為古樂八音齊鳴,以集大成之意。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據台,聖廟祭祀制度及清朝府學制度,共同被日本政府所廢止,以成書院亦被迫改名為以成社。日據大正六年(1917)孔廟全部重修,並補置禮樂器:當時所有舊建築物大半解體,繪圖留存,僅留大成殿全部及崇聖祠、明倫堂…其文昌祠、朱子祠未再修建,五文昌帝君改祀奉於以成書院

五文昌帝君略歷傳說
五文昌帝係指梓潼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魁斗星君、朱衣神君。除梓潼、文衡、孚佑三帝君有略歷外,魁斗星君及朱衣神君均屬神話之輩,都為文教之守護神。過去一般讀書人,均崇拜五文昌帝君,以其為科舉、祿籍有關。
一、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司人間祿籍,故亦稱文昌帝君。依據明史禮誌記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署七曲山,仕晉戰歿,後人為之立祠。後來相傳有二舉人夜宿帝君廟,夢神預作來歲狀元賦,甚為靈異,因此,一直為有志科舉之事所崇唄。唐宋二代,屢封至英顯王。往昔科舉時代,奉為掌司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
二、文衡帝君:俗稱關聖帝君,即三國時代蜀漢之關羽也,與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合稱為文武聖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大帝,明復尊號為文衡聖君。佛教以其義氣足以護法,且於玉泉山承普靜禪師說法,皈依佛教,故稱「護法聖神」。道教以其受命玉皇大帝,把守南天門,監察人間善惡,尊稱為「協天大帝」或「三界伏魔大帝」。民間信仰,以出納帳簿係其首創,奉為守護神。
三、孚佑帝君:亦稱純陽祖師,俗姓呂,名嵒,一作巖,字洞賓,唐京兆人,是八仙得一仙,喜戴華陽巾,衣黃白欄杉,繫大皀緞,狀若張子房。咸通中期及第,兩調縣令,值黃巢之亂,移家終南山得道,莫測所往。據說她生兒金形木質,鶴頂、龜背、鳳眼蠶眉,少聰明,日記萬言,出口成章,因此成為士子崇拜的對象。
四、魁斗星君:原為北斗之第一星,民間所雕塑之魁斗星君相貌古怪,右手握朱筆,左手執墨斗,一足踏鰲魚,一足踢星斗,係取狀元之義,古時,狀元稱為大魁天下士,魁星既為北斗七星,魁首便是第一。據說,魁星冥冥中用朱筆點中之士子,必中狀元。
古時習俗相傳,七夕晚上,讀書士子置酒歡飲,稱為「魁星宴」,據說是魁星的生日。有所謂「魁星會」由塾師率領弟子向魁星設祭行禮
五、朱衣神君:亦稱朱衣神,傳為文學者之神,係出自「朱衣向主考點頭」之傳說,士子拜朱衣神君,無非期望此神能賞識自己之文章,向閱卷之主考官多予點頭,使自己能為主考管所錄取。世傳朱衣神君系朱文公(朱熹),食無關也。



這是嚴家淦提的匾額耶,只是照像技術不佳,看不清楚




這應該是以前的學生手冊,只是現在的比較大本













在另一間陳列介紹的文物




鎛(ㄅㄛˊ)鐘
古籍載,祭孔大典用於每一樂章起頭,示意節奏開始




鏞(ㄩㄥ)鐘
鐘的一種,體型特別大,懸掛於紅色木架上,為祭孔大典中最大的鐘,與置於西側之「鼖鼓」相對,祭禮開始時先擊鼓,祭禮結束,則敲鐘,迎神與送神,則鐘鼓齊鳴。











接下來,走出大成門,逛逛孔廟其他地方

禮門義路




《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均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亦謂君子藉由義實踐禮。《明史‧職官志二》:「太學天下賢關,禮義所由出,人材所由興。」禮門義路對應明倫堂之「聖域」、「賢關」聯繫廟學殿堂建築群。
依孔廟規制「左學右廟」的原則,在學與廟之間原有圍牆,而東西牆開禮門、義路為出入口

禮門在整修中,無法参觀







泮池


穿過大成門前方的廣場就可看見,只是以前從注意過

泮宮意即「泮宮之池」,依古禮天子太學中央有一座學宮,稱為辟雍,四周環水;諸侯之學,只能南面泮水,故稱泮宮








文昌閣

是清康熙年間,巡道陳璸依福州府學奎光閣體制所修建,奉祀文昌帝君,並做為台灣府學的藏書之所。
又稱「魁星樓」,是孔廟建築群中唯一塔狀建築,一樓呈方形,有「地方」之喻意;二樓呈圓形,有「天圓」之喻意,祀奉文昌帝君,右手執如意,左手隱於袖內;三樓八角型,有「八卦」之喻意,祀奉魁星爺,右手執筆,左手執元寶,右腳獨占鰲頭,左腳上曲踢斗。此閣三樓採不同型制,可能來自於易經中太極、四向與八卦的三個概念,也可能蘊含「天圓地方,文昌與孔聖之德光被八宇」之意




由外觀可見一樓呈方型,二樓呈圓形,三樓呈八角形




進入一樓所見


一樓還有一塊匾額

清乾隆三年歲次戊午夏五月之吉
正學昌明
十七世外嫡裔孫古潭袁弘仁敬立



從三樓看出去的孔廟建築群










因為要閉館了,所以匆匆結束了我的孔廟行

以上資料來源:孔廟所立之說明

                            台南歷史散步(上)‧黃靜宜、王明雪主編,84年遠流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