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01疫情爆發後,大家都只能自我隔離,避免到人多的地方,現在似乎開始慢慢趨緩下來,所以跟學姊決定來到阿里山玩耍,而我在出發的前幾天(10/10)又有小小發燒,還好有退下來了,不然不能出去玩耍,我真的要哭了 (放心我的體質只是容易燒--太累也燒,生病當然就沒話說了)
這次我們決定搭小火車上山,因為從沒搭過,我們計畫玩個三天二夜 (10/18~10/20)
要小小介紹一下阿里山小火車
在1912年通車的阿里山林業鐵路 (又稱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鐵路、阿里山小火車)擁有長達約72公里的本線與精密的支線系統,是日治時代為了將阿里山林場產出之林木向外輸送而建設,在當時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並稱臺灣三大林場,從1918年開始,在運材列車後方加掛客車車廂,使這條鐵路不僅具有運材功能,也具有運客的功能,在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客運與觀光成為該鐵路的主要功能
在林木開採時期,該鐵路包括一條主線、兩條林場幹線,及眾多由主線及幹線分歧出的作業支線,並設有20座車站,包括嘉義、北門、鹿麻產、竹崎、木履寮(現未停靠)、樟腦寮、獨立山、梨園寮、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十字路、屏遮那(現未停靠)、二萬平、神木、阿里山、沼平、對高岳、祝山
今日開放客運的部分,包括主線及其部分區間的「神木線」、「沼平線」、一條為觀日而修築的「祝山線」
阿里山林鐵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站攀升至2451公尺的祝山站,全線海拔落差超過2400公尺,所以搭一次火車可以同時欣賞到熱、暖、溫三個垂直林帶的林相變化。除了自然景觀豐富外,阿里山林鐵為了克服狹小腹地、陡峭坡度與翻山越嶺的難題,同時運用運用螺旋形、U字形、Z字形等多種攀山行進方式
U字形路線:是全球登山鐵路不分區域最常見的展線方式。火車行經U字形路線時,可由車窗望見列車車頭或車尾。
Z字形路線:在腹地不足的條件下,小火車以一進一退的方式使海拔高度獲得提升。由於先停車再後退行進,車上乘客會有疑問是不是碰到牆壁了,因此有「阿里山火車碰壁」一說。
獨立山螺旋形路線:列車過了樟腦寮站之後,迎來一座獨立山。為了翻山越嶺,列車緩緩上山以螺旋狀繞行3圈半,經過多個隧道後才翻過山頭。
資料來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看到這張照片我一直以為是台南火車站,後來看照片的資訊,才知道原來以經到嘉義了
這一次我們是準備搭小火車上山ㄛ到阿里山好多次,可是搭小火車這還是第一次耶
轉搭阿里山小火車—林鐵本線前往奮起湖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位於嘉義火車站第一月台的北側 —— 「阿里山專用月台】
跟著指示走就對了,不然北側往哪個方向?我們的車票火車緩緩的開過來
很復古的造型耶
現在的火車造型大概就是火箭或者子彈減少風阻,這種造型的應該都是比較有點年紀的火車了座椅上的防塵墊應改也是專屬的吧工作人員開始驗票現在大概才上午10:30左右,山上就已經起霧了途中經過好幾個山洞
獨力山車站
海拔743公尺,火車由樟腦寮站開出後,以「螺旋式」爬上獨立山,沿途會經過8個隧道,車站兩端都是隧道,一邊是9號,一邊是10號
交力坪車站
海拔997公尺,因海拔近一千公尺,常有雲海出現,自站上可眺望瑞豐峽谷的全貌,且梨園寮車站至交力坪之間無隧道
梨園寮車站
海拔904公尺,車站附近有日治時期所設的「見晴台」,視野遼闊。此地以前盛產麻竹筍並製成筍干外銷至日本,現今周邊以果園、竹林和茶園居多。1985年後,梨園寮車站改為招呼站。
還跟另一輛觀光列車會車耶會有這麼安全及快速的列車,還是要歸功這些辛苦的幕後英雄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